算命街算命术的起源二
我国算命术的起源,大概始于两汉。这反映在文字上的,主要见载在《自虎通义》和王充《论衡》等著作里,而尤以《论衡》为最具代表性。王允《论衡》谈及命理的,主要有《命禄第三》、气寿第四》、《幸偶第五》、《命义第六》、《无形第七》、《吉验第九》、偶会第十》、《初禀第十二》、《物势第十四》等篇。这些篇章,不仅空前地宣扬了天命的必然存在,并且在对命运奥秘的探知上,也作了某些方法上的启发性论证。
在《命禄篇》中,王充说道:“凡人遇偶(逢吉)及遭累害,皆由命也。有死生寿天之命,亦有贵贱贫富之命。”“命当富贵,虽贫贱之,犹逢福善矣。故命贵,从贱地目达;命贱,从富位自危。”正因为这样,所以“オ高行厚,未必保其必富贵;智寡德薄,未可信其必贫贱”。比如才智如孔子这样的睿哲,““犹无成立之功”,原因自然在于“富贵有命禄,不在贤哲与辩慧”。不仅如此,王充还断然提出:“自王公逮庶人,圣贤及下愚,凡有首目之类,含血之属,莫不有命。”这就进一步把命定论的范围,从万物之灵的人进一步推向到动物王国去了。篇末,王充还不惜篇幅这样论述道:“信命者,则可幽居俟时,不须劳精苦形求索之也。”“富贵之福,不可求致;贫贱之祸,不可苟除也。”“越王翳逃山中,至诚不愿,自糞得代。越人熏其穴,遂不得免,强立为君。而天命当然,虽逃避之,终不得离。”耐人寻味的是,把天性和命混为一谈,也是王充论命的一个侧面,如说:“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,有教而终不善者矣。天性,犹命也。”这无疑是说,和天性连在一起的命,不是人力所能改变得了的。
《气寿篇》是王充论命有关长寿短寿的重要篇章。文中认为:“凡人禀命有二品,一日所当触值之命,二日强弱寿天之命。所当触值,谓兵烧压溺也。强寿弱天,谓禀气渥(厚)薄也。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,未必有审期也。若夫强弱天寿以百为数,不至百者,气自不足也。夫禀气渥则其体强,体强则其命长;气薄则其体弱,体弱则其命短。命短则多病,寿短。始生而死,未产而伤,禀之薄弱也。渥强之人,不卒其寿。若夫无所遭遇,虚居困劣,短气而死,此禀之薄,用之竭也。此与始生而死,未产而伤,一命也。皆由禀气不足,不自致于百也。“接着又说:“人之禀气,或充实而坚强,或虚劣而软弱。充实坚强,其年寿;虚劣软弱,失弃其身。天地生物,物有不遂;父母生于,子有不航。物有为实,枯死人有为儿,天命而伤。使实不枯,亦至满夕;便儿不伤,亦至百年实、儿而死枯者,禀气薄,则虽形体元,其虚劣气少,不能充也。儿生,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,嘶喝湿下者天。何则?票寿天之命,以气多主性也。妇人疏字者子活,数乳者子死。何则?吮而气湿,子坚强,粉气薄,子软弱也。怀子而前已产子死,则谓所怀不沾。名之日怀,其音为已产之子死,故感伤之子失其性矣。所产子死,所怀子凶者,字到数,气薄不能成也。虽成人形体,则易感伤,独先疾病,病独不治。"里,王充的思想非常复杂,既有天命的,又有科学的,甚至还包涵着我们今天所说的优生学的思想成分在内。
扫一扫,关注知心居